我們如何減少生病與減緩衰老呢?
作者:張鈺鑫 醫師
(台中全德中醫診所院長)
《管子、樞言》云:「有氣則生,無氣則死。」《莊子、知北遊》亦提及:「人之生,氣之聚也,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 。」氣作為生命的基本因素的觀念到戰國中期應該完全確立,所以中國古代以能不能呼氣和吸氣判斷生死,故以「斷氣」代表人之死亡。
人體的精氣來源主要分為先天精氣與後天精氣,先天精氣指與生俱來的「先天原氣」,而後天精氣包括來自脾胃陽氣消化飲食水穀所產生的「營衛氣」,以及心肺陽氣推動的「呼吸精氣」。
當後天精氣不足時必須由先天精氣彌補,而生命效能與久暫取決於先天精氣之存量,因此養生的目的之一即在如何有效率的利用精氣,減少先天精氣的耗散。中醫已明確了解到人的壽命不可能無限延長,當先天精氣耗盡時人便「絕氣」而亡,亦是享盡「天年」而終。若因疾病或意外而致先天精氣中斷運作而喪失性命者,則是「斷氣」。
因此,當我們生活在不斷耗散能量的環境中,隨著時間不停地流逝,我們要如何有效率的利用有限的先天精氣,減少生病與減緩衰老,而能好好地養護生命,健康地安享「天年」呢 ?
1. 首重養神:
古云:「治身,太上養神,其次養形」,由於形體為心神所在之處所,心神為形體的主宰,因此身體精氣的使用效能完全由我們內在的心神決定。就像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若希望使它更省油、更有效率地抵達目的地的話,最關鍵的是在如何寫入一個好的電腦控制與反應程式,否則不當的指令不僅會增加油耗,亦有可能不斷繞路而到達不了目的地。
中醫經典《內經》中的曾提到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;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”的養生觀念。意思是說對外,順應自然變化和避免外來邪氣的侵襲;對內,生活淡泊質樸,心境平和寧靜,外不受物欲之誘惑,內無過度情緒之激擾,如此精與神皆能守持於內減少耗散,體內的真氣隨著心神的安定而和順,因而能常保健康。故養生至要莫於養心神,心靜則神清,心定則神凝,常保神之「清明」,使精氣神內守而減少往外無效的耗用與散失,有利於養護生命,保持健康。
2. 裕氣保精:
人體需要靠精氣的充填與正常的運作方能使心神驅動形體 ,達成我們所要完成的動作與行為,所以養生上若能充裕體內之精氣,保持盈滿不虧即能減少生病與減緩衰老。因此在養生的方法上,可以透過以體態和體位運動入手的導引內功,幫助身體放鬆,使經脈中的精氣運行更有效率;亦可透過以呼吸吐納訓練為主的行氣法,強化「呼吸精氣」的運用效能。至於體內精氣不足的人,則可透過飲食或藥物調理以補充「營衛氣」 。